目前分類:狗狗飼養手冊:人物共傳疾病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麻麻說萊姆病很恐怖
因此說這幾個月
叫我們不要走到草叢中


最近是大流行時間
公園中狗狗出沒之地
可能小壁蝨已經在蠢蠢欲動囉

偏偏越自然的環境
越是他們出沒尋找寄主的好機會
麻麻決定好好研究一下這個人畜共通的傳染病
到底可怕到什麼程度

以下是從各網站轉載的相關文章
希望對這個法定傳染病有更深的認勢

 

萊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體菌
  傳播媒介:壁蝨(主要的病媒是鹿蝨或稱為黑腿蝨)
  流行病學:最危險的感染期是集中在五月到九月之間,在這期間壁蝨是相當活躍。

萊姆病是一種由螺旋體菌Borrelio burgdorferi(B.b.)感染性關節炎,
Borrelia係經由全溝硬蜱(Ixodes scapularis)
的叮咬而感染,白腳老鼠是全溝硬蜱的中間宿主。
萊姆病%的病人有壁蝨叮咬的病史,最常見的早期症狀為慢性遊走性皮膚紅斑
(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ECM)

在急性早期通常病人也會有類似感冒症狀,疲累,輕微發燒,及全身疼痛。
整病程的萊姆病是全溝硬蜱媒傳播多系統炎性疾病;其臨床特徵除了早期慢性遊走性紅斑,
中晚期可以出現神經系統、心臟、關節等損害。


<症狀>

動物:
一般臨床紀錄上大都為發燒(39。2℃-41。1℃)、食慾不振、無徵兆的
   急性跛腳和關節痛,在感染後的一週內出現。而持續性跛腳、淋巴腺
   病變、絲球體性腎炎或心肌炎能在數週到數月內發生。

人類:
感染萊姆病有三個階段的典型症狀,第一個階段就是被壁蝨叮咬的皮膚
   在3~32天之間會出現疹子。下一個階段就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臟。
   頭痛、頸部酸痛、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通常會在這個階段發現。
   最後的階段,出現慢性關節炎和神經系統不正常現象。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對於萊姆病之診斷有兩要點任一,
即見到早期典型的「遊走性皮膚紅疹」(必須大於五公分)
,或是中晚期症狀加上可靠之實驗室檢驗標準。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預後良好,可降低繼發之併發症。
皮膚症狀是萊姆病最典型的表徵,如有皮膚不明的大塊紅斑逐漸擴大,
通常超過五公分甚或擴大至十幾二十公分、甚至六十公分大亦有被報告過,
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儘速就醫,
否則如錯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良機,可能幾星期、或幾個月、
甚或幾年後產生嚴重併發症或慢性併發症,要找出病因,就不容易。

就人類來說,感染這種疾病之後,可
能出現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而已,
但也可能出現像阿耳滋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痴呆、早老性精神病)的嚴重症狀,
如果不加以治療,也可能再導致關節損害、以及心臟、神經系統的併發症。


經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確診萊姆病病人,約有一半會有神經學合併症。
神經系統症狀可單獨存在,主要表現為腦膜腦炎、顱神經炎、神經根炎、多發性或單神經炎、格林-巴列(Guillaine-Barre)
症候群等。
顱神經病變則以面神經麻痺最為常見。
周圍神經病變發病型式可以為急性或慢性發病,
表現多樣化包括
Guillaine-Barre
症候群、坐骨神經痛、神經根炎、橈神經麻痺、腓神經麻痺、
肢體麻木、肢體肌肉萎縮。肌電圖檢查呈神經原性病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神經遠端潛伏期延長,神經誘發電位波幅降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表示周圍神經有脫髓鞘改變及軸索變性。病理檢查,亦顯示神經有脫髓鞘改變及軸索損害。


如無治療之病人,幾週或幾個月過後,有六成病人會產生中期病症,
侵犯關節、神經、心臟、肌肉,
如肌炎、關節炎、心肌炎、腦膜炎、脊髓炎、顏面神經麻痺、週邊神經炎、神經根炎、
甚至經年累月後有百分之五未治療之病人會產生晚期併發症,主
要侵犯關節、神經,如慢性關節炎、神經根炎、週邊神經炎、肢端麻痛、纖維肌炎甚至慢性疲勞。
值得一提的是其所造成的慢性關節炎,與種族及免疫基因HLA-DR4
有關,
此併發症常見於美國人,卻少發生於歐洲人。
常有不對稱、遊走性關節炎,通常侵犯大關節,
尤其膝關節,卻少侵犯脊椎或薦關節,
HLA-DR4
陽性病人,
甚至會產生似類風濕關節炎之侵襲性病程。
另外孕婦如在懷孕早期或第二期感染,會經胎盤傳給胎兒,造成死胎或畸胎而遺禍胎兒。


<治療>

   抗生素類產品--四環素、盤尼西林、紅黴素--不論對動物或人類而言,
   都能有效治療感染初期的萊姆病;如能及早治療,就能在24小時之內
   完全消除疼痛與跛腳的症狀。而錯過治療時機後,藥效就會比較慢且需要長期治療。

<預防>

   首先要了解壁蝨出沒的地方,並且遠離那些區域,一旦被壁蝨叮咬,盡快將壁蝨移開是根本的預防措施

  1. 寵物於戶外活動後作例行的檢查。尤其當寵物會逗留於有較長雜草或灌木叢的區域時更應該詳細檢查,因為這些地方是病媒壁蝨最常躲藏之處。
  2. 在每一次寵物於戶外活動之後仔細刷毛,若發現在壁蝨在寵物的皮膚上,則戴上手套並小心的以鑷子夾除。夾除時動作需緩慢穩定,小心移除壁蝨之口部,之後需清洗動物被叮咬區域,也需洗淨雙手。
  3. 依照獸醫師的建議使用藥浴、滴劑或跳蚤、壁蝨項圈等來預防感染。
  4. 剪短、割除動物玩耍區域內的灌木與雜草。
  5. 依照獸醫師的建議使用可殺滅壁蝨的噴霧劑來清潔庭院。每年定期為愛犬進行犬萊姆病檢測。使用疫苗以預防感染。 (台灣己有福德士犬萊姆病疫苗上市)能有效保護狗兒和人類。


<在台灣的流行病學調查>

對萊姆病之認識雖僅是近二十年的事,但其足跡已經遍及整個北半球,
尤其在美國的東北部及歐洲萊姆病之報告病例更是普遍。
過去臺灣一直被認為沒有萊姆病(Lyme disease)
但是近幾個月來,先後有兩例已在國內証實。
在第一例發生神經學合併症的萊姆病病例被我們發現之後,覺得有必要讓國人瞭解這個病的存在。

 

  民國83年台北市家畜衛生檢驗所進行犬萊姆病調查,發現犬萊姆病陽性率為9.5%。
國防醫學院寄生蟲及熱帶醫學科副教授師健民博士最近在台灣地區18個縣市作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
全台灣平均有4.6%的人曾感染過了萊姆病!有些地區的盛行率甚至超過了10%!
在一項研究中,調查台灣8個縣市之犬萊姆病血清抗體陽性率,結果有些縣市的陽性率高達20%以上!
這代表了平均每5隻狗中,就有一隻罹患了萊姆病!
民國87年上半年南投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抽檢412隻家犬發現,陽性反應犬隻有69隻,陽性率高達16.7%。
關於人的病例於民國86年7月1日,首位患者證實感染了此病。
在民國86年9月9日,台灣衛生署檢疫總所再度發佈了一例本土性萊姆病病例。
民國87年4 月24日,高雄醫學院再次公佈國內出現第三例人類萊姆病病例。



以下是轉載行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病例的完整介紹

(一)疾病確認(Identification)
  臨床症狀包括皮膚組織、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等異常症狀。
1、蜱咬後3-30日出現遊性紅斑,其特徵為紅斑性丘疹環狀且中央泛白、局部灼熱,通常無痛感,此紅斑會逐漸擴散而成牛眼狀,約有60-80﹪的病人出現此種病徵;其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有頭痛、發燒、全身疲勞、寒顫、噁心、嘔吐、頭部僵硬、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腫脹等症狀。
2、遊走性紅斑患者若未經治療皮疹多在3-4週後消退,而在數週或數月後可能發生心臟或神經系統的不正常,骨骼肌方面的症狀如間歇性關節炎而進入第二期;一般說來此種關節炎在美國較歐洲多見,而後者則是神經性的合併症較多見。
3、在經過數月或數年後,病人則進入第三期,主要症狀有關節變形、關節痛及關節炎,數年後可復發;神經方面之症狀有腦膜炎(發燒、頸部僵硬及劇烈頭痛)、頻面神經麻痺(通常為單側)及神節根痛;心臟方面有傳導缺損及心包膜炎。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萊姆病是一種經由被伯氏疏螺旋體菌(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的蜱(tick,俗稱壁蝨)所叮咬而傳播之人畜共通傳染病,多發生於哺乳類動物,包括人、犬、貓、牛及馬等,並不會經由人傳染給人。
  在自然界中,伯氏疏螺旋體以野生鼠類為其主要自然宿主,人類乃伺機性地經由遭病媒蜱叮咬而致病。伯氏疏螺旋體菌分為三種基因型,在美國主要流行B. burgdorferi sensus stricto;而在歐洲則主要流行B. gariniiB. afzelii。在亞洲B. gariniiB. afzelii為造成人體感染萊姆病之病原。

(三)發生情形(occurrence)
  二十世紀早期,歐洲醫生觀察到病人身上慢性遊走性紅斑,和蜱類的叮咬有關,因而假設是由蜱類媒介細菌所引起。1940年代,類似的蜱類媒介疾病被描述,開始時帶有慢性遊走性紅斑,且發展成多重系統的疾病,1940年代末期,在皮膚組織樣本中觀察到像螺旋體的結構,於是使用盤尼西林(penicillin)治療。
  1969年,美國威斯康辛州的一位醫生,注意到上述的發現,診斷出一位帶有慢性遊走性紅斑的病人,並且使用盤尼西林成功地治癒。在1970年代中期,美國康乃迪克州萊姆鎮醫師們注意到有許多人同時罹患了少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其它的臨床症狀和環境條件指出這是和一種可能是由節肢動物所傳染的疾病不同,研究人員將慢性遊走性紅和先前蜱類叮咬的關係連結,早期使用盤尼西林治療不僅可以縮短慢性遊走性紅斑的病程,同時也可以減少後續關節炎的風險。
  1982年,在鹿蜱(Ixodes dammini)的中腸中鑑定出螺旋體,命名為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1984年,由Johnson等人在蜱類及人體中分離出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證實是造成萊姆病的病原,美國疾病管制局於1982年開始進行監測,共有49個州,超過157,000個報告病例,在2002年,有23,763個報告病例,整體發生率約為每十萬名中有七名,在歐洲、前蘇聯、英國、加拿大、南州,以及鄰近的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皆有病例報告。


(四)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硬蜱的生活史分為:卵、幼蜱、稚蜱至成蜱等階段,除卵外,每一階段皆需吸血才能維持生存與發育,且不同階段因其尋找宿主方式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宿主動物。
  幼蜱寄生於野生囓齒動物,較少有機會與人類接觸;稚蜱與成蜱則以較大型的哺乳動物,如:鹿、牛,為主要吸血對象,亦可因人類於野外活動或因飼養的寵物被寄生而有機會吸附人體並吸食血液,尤以個體約1至1.5公釐小的稚蜱,當其吸附於人體後,並無特殊感覺,且不易發現,所以被認為可能是傳播萊姆病的主要媒介。
  硬蜱生活史中的每一階段,都可能於吸血的同時而感染疏螺旋體,並可經由跨蟲期傳播(transstadial transmission)傳遞至下一齡之稚蜱或成蜱,再傳給新宿主。在美國東、西岸的主要病媒蜱分別為:肩板硬蜱(Ixodes scapularis)與大西洋硬蜱(I.pacificus)。

 

預防保健 
(一)加強國人衛教宣導,避免遭硬蜱叮咬
  個人的防護措施則應避免暴露於蜱孳生的環境,因此至郊區或戶外活動或工作時,避免赤身露體進行日光浴,請著淺色長袖、長褲及長筒襪,將褲管紮入襪內;此外,在長袖、長褲、襪子與手套塗抹忌避劑,也可以驅逐硬蜱。

(二)返家前應檢查全身是否遭硬蜱叮咬或附著
  文獻指出:硬蜱叮咬後約廿四至四十八小時後,才會開始於唾液中釋出疏螺旋體,因此若遭硬蜱叮咬,應儘速用鑷子夾住硬蜱的口器,小心地、輕輕地將硬蜱摘除,避免其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立刻用肥皂沖洗叮咬處,即可減低遭感染的機會。
 


(三)注意居住周圍環境,請勿接觸鼠、不明來源的寵物類或野生動物,以避免遭這些動物身上可能帶有的硬蜱叮咬。


(四)如果出現疲倦、發燒、頭痛、頸部僵硬、肌肉疼痛、淋巴腫脹或甚至「游走性紅斑」等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告訴醫師您曾旅遊的地方與市否有特殊暴露,以利診斷。

 治療照護  感染初期以抗生素治療的效果甚好,在流行區內,病人一旦被診斷為感染萊姆病或疑似感染,則臨床上給予10~21天口服抗生素作為治療或預防用藥,以避免發展為中、晚期感染心律不整、心包囊炎、心肌炎、顏面麻痺及單、雙側性關節腫脹疼痛等臨床病變。

 法規政策  

(一)萊姆病處理流程
(二)對病人、接觸者及周圍環境之管制
1、診斷後報告當地衛生主管機關,並將血液檢體送疾病管制局檢驗。需再次採檢者,病人如尚未出院,仍由報告當地之衛生主管機關,將血液檢體送疾病管制局檢驗;如病人已出院,原送驗之衛生主管機關應通知病人
居住地之衛生主管機關再次採檢,並將血液檢體送疾病管制局檢驗。
2、接觸者的調查:調查其旅遊史及是否與犬、貓、牛及馬動物等接觸史。 
(三)檢體採檢與送驗事項
1、培養鑑定
  以無菌操作方式取得皮膚病灶區邊緣內側0.5公分之檢體、腦脊髓液、關節囊液等檢體,以冷藏方式儘速送抵檢驗實驗室。實驗室判定結果:依據是否分離出病原體。
2、血液血清抗體測定
  使用無菌空針採取血樣(全血5毫升或血清3毫升),以冷藏方式儘速送抵檢驗實驗室。先以酵素結合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進行初步篩檢,若測定結果為陽性或無法判定是否確為陰性者,才再以西方墨點法進行確認。血清抗體結果判定乃依據西方墨點法結果作為依準,西方墨點法檢測陽性標準乃依據美國CDC判定標準進行。
  血清IgM抗體檢驗,若41、39與23 kDa,任兩個以上條帶呈正反應,判讀為陽性;血清IgG抗體檢驗,若93、66、58、45、41、39、30、28、23與18kDa,任五個以上條帶呈正反應,判讀為陽性。
3、注意事項
  血樣第二次採檢時序:
(1)若第一次採血日為發病後30天內,第二次採血日定為第一次採血後30天。
(2)若第一次採血日為發病後30天以上,不採取第二次血樣。
(3)檢體採集後24小時內送達實驗室,並請勿冷凍運送以維持病原分離培養之品質。


相關連結

1、美國疾病管制局-萊姆病
2、萊姆病教材(pdf檔案)
3、萊姆病教材(含備忘稿)(pdf檔案)

lulumayde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麻麻你得看好這篇新聞阿
帶我们出門要記得帶稀釋漂白水沖洗地面阿

這還真地不是普通麻煩ㄟ
我们三隻出門放尿
恐怕要很多的漂白水阿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南門醫院副院長江銘基表示,常見的狗、貓等寵物,和人一樣都應按時打預防針或吃驅蟲藥,以狗容易感染的鉤端螺旋體症為例,由於是人畜共通疾病,如果打過預防針,就沒有傳染疾病給人類的顧慮。


徽菌症是由徽菌所造成的紅點,經常出現在寵物喜歡磨蹭的部位,民眾在餵流浪狗或處理貓狗的排泄物時,要記得戴手套。另貓狗身上常見弓蟲這種寄生蟲,弓蟲會造成孕婦流產或生出畸形兒,婦女懷孕期間,最好由旁人代為處理貓狗的清潔。也建議孕婦少打赤腳,以免寄生蟲有機會從足部入侵。


打預防針 餵藥驅蟲


江銘基說,飼主應定時替寵物清潔身體,帶牠們外出便溺,記得順便帶稀釋的漂白水沖洗地面,平日最好替寵物配戴有藥性的蝨帶,防止牠與其他寵物接觸或在草地上玩耍時,被傳染寄生蟲或被跳蝨依附。遛狗回家後,也應該替寵物清潔一番,把受疾病傳播的機會減至最低。

文章轉貼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05/78/ibe.html

lulumayde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很恐怖的新聞
你们千萬不要因為我们很可愛
而忘記了你身上的小傷口釀成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喔
記得一定要謹慎喔

網站轉貼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806/8/kp3.html
高雄有一名婦人習慣性用腳指頭逗弄家中的寵物狗,但最後因為短硬的狗毛插進指甲縫中,竟然造成這位婦人罹患「藏毛竇」,高燒不退、右腳紅腫,引發了蜂窩性組織炎,最後開刀清創,才讓婦人恢復健康。


飼主:「來來,過來。」

小狗狗可愛俏皮的模樣,讓人忍不住想要多抱一下,尤其是這個享受腳指頭馬殺雞的放鬆姿勢,更是許多寵物主人疼愛狗狗的表現,但這樣的動作,卻暗藏危機!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醫師江原正:「狗的毛如果是比較剛硬,要特別小心,病人來的時候,指縫間紅腫流膿。」

原來一名47歲婦人,每天晚上都會用腳指頭逗弄狗狗,結果大拇指和食指間的指肉卻紅腫流濃,右腳整個紅腫,人還高燒不退!醫師檢查,從傷口上發現了4根長約2公分的灰黑色短狗毛,證實婦人罹患的是因為毛髮侵入皮膚的「藏毛竇」。江原正:「易發生在這4個地方。」

皮膚被毛髮扎入,一開始可能只有像這樣一個像毛細孔的小傷口,但是沒及時處理,蜂窩組織炎、甚至誘發敗血症,導致嚴重後果都有可能!醫師提醒,寵物的毛髮比較剛硬的話,飼主在逗弄動作後,手腳都應該立即清洗,避免傷害健康的意外,悄悄發生!

lulumayde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